尼泊爾志工經驗反思 | 矛盾的價值觀 | 利他或利己?幫他還是害他?

去尼泊爾當志工之前,心中原本就抱著許多疑惑,
上網看過許多國際志工的利與害,每個論點都有其道理。
帶著這些質疑親身走了尼泊爾一趟,似乎也沒有得到什麼解答,反而產生更多矛盾…

為什麼會去當志工?

生物活在世上都是為了傳宗接代,
而人類除了這種簡單的目標外,又再衍生出了「自我實現」這種極為複雜的追求。

其實除了傳宗接代外,生物還有另一個生存的目標——「社會貢獻」。

像是螞蟻與蜜蜂,活著並不見得是為了傳宗接代,
也可以只是單純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為了這個群體奉獻而生活著。

那一陣子因為某些事情得了憂鬱症,
對於「為什麼要活著」這件事情產生了很大的迷惘。
此時剛好看到店裡面招募志工的海報,
「去看看能得到什麼樣的啟發吧」,抱著這樣的心情就去報名了。

缺乏但不缺乏的生活

當地的生活環境很像三四十年前台灣的鄉村生活。

一天可能會停電個兩三次;
不是家家戶戶都有自來水,可能得取地下水或是山泉水;
廚房很可能只是個土堆,燃燒的是撿來的乾柴而不是瓦斯;
家中沒有電視,晚餐時間是家人一起吃飯聊天的時間;
小朋友放學之後會聚在一起踢足球;
沒有連鎖便利商店,只有在地雜貨店阿姨的噓寒問暖;
衣物不多,每天就穿那一兩套衣服。

以台灣現代化的生活來看,他們的物質真的比台灣少很多,
但仔細想想,他們並沒有真正的「缺乏」什麼。

回過頭來看,小時候跟堂哥在池塘釣魚、在田間釣青蛙;
晚上在院子聽長輩們邊喝茶邊講古;
夜裡躲在蚊帳裡,伴著紡織娘的鳴叫聲入睡。

哪種生活才是「缺乏」?

己所不「慾」,加諸於人?

這次志工團住的地方是Patlekhet Community Homestay

Patlekhet Community Homestay最初是由日本人幫忙輔導設立的。
創辦人當時見到當地物資缺乏,
認為與其單純捐贈物資給當地,不如教當地人如何利用本地資源來賺取額外收入。
於是Patlekhet這18戶人家陸續加入這個社區寄宿家庭計畫,
在農忙之餘接待外來賓客賺取微薄收入,
也同時將自己的農畜產品製作成香皂、蜂蜜、茶包、蜜餞來販售給遊客。
除了增添收入外,也促進當地與外來文化的互動,
讓當地人更了解外面的世界,也將本地文化傳出給世界。

我自己也把經營背包客棧的經驗與他們分享,
哪些網路平台可以上架、網路行銷可以怎麼做。
期許可以讓更多人接觸到他們,進而幫助他們改善物質生活。

但這樣真的是對他們好嗎?

尼泊爾是少數貧窮但幸福指數很高的國家。
當我們覺得過多的物慾及物質不見得會帶來幸福、
進而轉求向這些幸福的國家借鏡時,
我們卻又試著把這些物質的東西帶給他們?

當我在分享怎麼樣可以幫助他們賺更多的錢時,
同時又糾結著,這樣真的對他們好嗎?

最長情的告白是陪伴

還記得背包客棧剛開幕時,碰到一位香港房客住了一個禮拜,
當時他要離開時,還特地去機場送機。

爾後,房客、小幫手及工讀生來來去去,
本以為自己早就已經習慣離別,
但依舊不時地會覺得感傷…

這次跟以立志工團住在Patlekhet Homestay,
更能體會他們每次面對離別是怎麼樣的感受…

最後一天離開的時候,有幾個爸爸媽媽抱著我們志工依依不捨地流下眼淚。
比較習慣離別的大人都如此了,小朋友的感受想必更加強烈吧…
每當跟志工們混熟,志工就得離開了…

這些小朋友真的希望用不斷別離,來換取志工們的物資及協助嗎?

幫人還是被幫?救人還是得到救贖?

我相信有很多志工都是抱著幫助弱勢的熱情在付出,
但不可否認的,也有某些人是懷著「我有在做善事喔」而自我感覺良好的心情在做志工。

不論是做給別人看,還是做給自己看。

我一開始就有承認,我是為了找尋自我而出發的,
並不是懷有偉大情操而去當志工。
最一開始就是為了自己,不是為了他人。

甚至到回來後,別人問起「你們在那邊做些什麼啊?」
我都還是很心虛地不知如何回答…

我到現在都還是不確定自己到底有沒有幫到他們,
唯一肯定的是,他們幫助了我很多。

要買一個晚上的開心,還是一個學期的教育

還記得當時得知尼泊爾的輟學率有87%時,心裡有多震撼。
再得知他們一學期需要付$80美金的學雜費,心中更是有說不出的複雜。

「有時晚上跟朋友出去聚餐、喝酒,一個晚上花的錢就夠幫助一個小朋友讀一學期的書了」

回台灣後,朋友邀約去酒吧喝酒,我只去過一次,之後就再也不去了。
「這個錢不如省下來讓尼泊爾的小朋友去上學」

運動褲穿了三四年,口袋破了,看到新的款式一直很想買。
「這個錢不如省下來讓尼泊爾的小朋友去上學」

運動鞋穿了七八年,鞋底都脫落了。
「這個錢不如省下來讓尼泊爾的小朋友去上學」

$80鎂與一個學期彷彿成為我判斷一件事物值不值得的標準,
帶給我的開心如果比一個學期短暫的,一概歸類為不值得。

在這之後,生活變得越來越簡單,生活也越來越快樂。

如果要一起去酒吧才能維持的友情,就不用維持了。
如果會因為我的褲子破洞而不跟我來往的,損失的肯定不是我。
如果鞋底因為用強力膠黏過就無法堅持運動的話,該增進的是我的毅力而不是裝備。

擺脫越多負擔,心裡過得越自在。

勇敢地跨出去跟世界連結

如果你還願意讀到這裡,你可能會疑惑「當志工真的是好事嗎?」

我沒有要否定志工的存在與付出,
上面這些都是我的自我疑惑,我到現在也還是沒有解答。
但這些畢竟是我的疑惑,不是任何人的。

我能肯定的是,這趟旅程對我的幫助非常大。
除了放下很大部分的物慾及世俗價值外,
更重要的是多了很多同理心。

很多人對社會或其他人漠不關心,
很大一部分是因為「關我屁事?」

我們擁有的已經很多了。

未來有機會,
多出去看看、從事志工服務、跟世界多點連結。

那個跟我毫無關係的「尼泊爾貧窮小孩」
就會變成「上次跟我一起開心踢足球的小朋友」。

不會再用冷眼旁觀這個世界,
也會看見自己的富有,不再一直怨天尤人。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