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分認同 vs. 族群融合 | 尼泊爾藏族的迷惘

「Do you consider yourself as Nepali or Tibetan?」,我問著Passang。

之前在羅馬時入住的青年旅館是由一對「中國朝鮮人」夫妻經營的。他們會講中文,而且還是帶著濃厚東北腔的普通話。不過他們兩夫妻之間溝通是用「朝鮮語」,也就是韓文。他們平常看電視是看韓國的節目,平常三餐吃的是白飯配上各式各樣的泡菜,偶爾會有燒肉當作他們的主菜。

他們的語言、飲食、文化都跟韓國相近,只因為他們出生的家庭位於國境的那一邊,所以他們的國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

然後他們移民到了義大利。

他們算是哪裡人?

去韓國時,當地導遊中文講得很好,他有中華民國護照,但他從來沒有來過台灣。他祖父當時是中華民國的軍人,後來跟著國民政府撤退來台,留下他祖母與父親在韓國。他的祖父有中華民國國籍,而中華民國奉行屬人主義,所以他的父親、進而他,都有中華民國國籍。

他算是哪裡人?

以前在溫哥華時的高中化學老師,他的姓是「Okada」,寫成漢字的話應該是「岡田」。他講英文時有濃濃的日本腔,但他完全不會講日文。他的祖父很早之前就來到加拿大,他已經是第三代了。他的日本腔英文是來自他父親的影響。

他算是哪裡人?

偶爾會有人問我是哪裡人,我都會回答「地球人」。

在台灣,如果看到非黃種人,大家都會下意識認為「他不是台灣人」,進而好奇他是「哪裡人」。

在加拿大,「你是哪裡人?」這種問題似乎已經不存在了。不論你的膚色、腔調、語言、文化,只要你出現在加拿大,除了少數觀光客外,八成就是加拿大人。甚至,因為族群融合,現在有很多人是不同人種的混血。我相信再過兩三個世代,路上一定會常見體內同時流著歐亞美非各國人種血液的加拿大人。

因為成長背景及旅遊經驗的關係,「尋根」及「故鄉」這些詞彙通常都不會引起我的共鳴。有人可能會認為這樣會失去傳統文化跟民族認同,但我認為文化本來就有他階段性的任務,不可能有任何一個文化是不會進化的。

「Do you consider yourself as Nepali or Tibetan?」,我問著Passang

PassangAnanda Tree House的員工都是藏族人,帶領我們一起體驗藏族飲食文化後,Passang又分享了很多他們藏族文化以及Ananda Tree House的創辦理念。我感受得到他對藏族文化的認同,所以好奇地問了他這個問題。

「我們的文化是西藏文化,但我們沒有西藏國籍;我們在尼泊爾,但文化又跟他們不一樣…」,Passang的語氣透露著矛盾與無奈。

身分認同與族群融合在尼泊爾與台灣都是道難解的題。

延伸閱讀:去新加坡看台灣──多元文化

附註:文章內照片大多為張庭恩拍攝,甘溫~~~ 🙂


2 thoughts on “身分認同 vs. 族群融合 | 尼泊爾藏族的迷惘

Leave a Reply